“喝茶不仅要喝得香,还要喝得安全,喝得健康。”在古老茶村北寮村土生土长的福建漳平市茶业局局长邓长海,带领记者探访北寮时如是感慨。
北寮村是漳平市南洋镇唯一的客家村落,也是漳平市最早种植水仙茶的地方之一。全村600余人,水仙茶种植面积达3600余亩,人均种植水仙茶6亩,获称“中国水仙第一村”。
驱车进入南洋镇,视线里道路两旁大小不一的茶叶加工厂招牌向后退去。“近年来,漳平水仙茶发展很快,仅南洋镇2012年的茶产值就达4.8亿元(人民币)。”南洋镇镇长傅建林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,南洋镇的家庭茶叶加工作坊遍地开花,不少外出的年轻人如今都回到家乡种植水仙茶,“年轻人种茶的比例在中国茶行业是仅见的”。
水仙茶是中国茶叶优良品种之一,已和闽南水仙花一样饮誉中外。水仙茶源于闽北,却在闽西发扬光大。如今,漳平水仙茶已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。
走进北寮村茶叶集中加工区,茶香扑鼻,有节奏的“怦、怦”声声入耳,循声找去,原来是工人正在压筑水仙茶饼。
“以前水仙茶多销往广东,在长途运输过程中不易保存,耐久藏的水仙茶饼应运而生。”北寮村党支部书记张莲瑛说,水仙茶饼是乌龙茶中唯一的紧压茶。
用木模具压筑造型是漳平水仙茶制作的特有工艺。将白色的热封型滤纸平铺于桌面,纸上放置木模,取15克左右已揉捻好的茶叶放入木模内,用木槌加压造型,移开木模后将纸包扎紧、热封定型,成型的茶饼压筑后再经烘培,即大功告成。
在当地茶农家,热情好客的客家人为记者泡上刚做好的水仙茶。拆开外层的白色滤纸,将长宽各约4厘米的茶饼放进盖碗,倒入热水,原本紧实的茶饼立即散开。拿起泡过水仙茶的杯盖细闻,隐有水仙花香。
“我的胃不好,其他茶一喝就受不了,只有水仙茶,喝一整天都没事。”当地村民偏爱水仙茶的“性温和、不伤胃”。
北寮村的水仙茶还有一个特点——零农残。
“我们敢承诺,只要在北寮村出产的水仙茶上发现农药残留,一律一赔十。”张莲瑛说,北寮村种植水仙茶已不再使用农药,全部采用生物防控技术,通过“以螨治螨”、“黄板诱虫”等技术,实现了水仙茶的“零农残”。
北寮村还在茶树之间套种紫薇花。“这是利用生物链的原理,以虫治虫,还可防止水土流失,调节茶园里各个局部的小气候,紫薇花同时兼有观赏作用,可谓一举三得。”邓长海说。
如今,邓长海最早提出的在茶园种植名贵苗木的发展理念,已在漳平永福、南洋等地实践,收效甚佳。生态茶园建设成为北寮村乃至漳平水仙茶产业发展重点,同时当地以茶产业为依托,利用境内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。
统计显示,2012年,北寮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1568元,其中82%来自茶产业。“百姓富”与“生态美”的和谐发展,在北寮茶村得到了生动演绎。